靠谱的科普+医患故事=N种可能!

  • 2021-10-13 09:34:53   
  • 白如月
  • 独家

编者按:生产小分队尝试手绘医学插画、打造医生IP资源、建立科普视频、设计“浙一小姐姐”“大咖说”等一系列栏目,以图像化、脉络化、趣味化的方式进行健康传播!365行,行行玩的溜的全能选手到底是谁呢?他们就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宣传中心“顶流”医宣团队厉不厉害!!作为“听你说”栏目的开场秀,他们贡献了非常精彩的团队故事,先来一睹为快吧!

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宣传中心王蕊/江晨

“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

有一支健康传播“生产队”,

他们苦逼又聪明,他们辛勤又努力,

他们呕心沥血、不分昼夜都在找选题,

还要发誓将差错降为零!

噢~苦逼的科普小编辑,

噢~可爱的科普小编辑,

他们齐心协力、开动脑筋提高了点击率,

疯狂写稿、改稿后累瘫在电梯里~”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宣传中心成立于2012年9月,是医院最年轻的行政职能科室之一,也是浙江省公立医院中率先成立的宣传部门。科室同仁中年龄最小的27周岁,平均年龄31.3周岁——没有专业生涩的医疗术语,没有一板一眼的“耳提面命”,这支医学科普“生产队”,每天用不重复的“知识”+“段子”做科普,争创浙江医卫界的宣传“顶流”。

全家福

健康传播新媒体小编≈酸甜苦辣咸】

“相爱没那么容易,

每条科普都有它的‘脾气’;

过了爱做梦的年纪,

轰轰烈烈不如平静;

幸福没有那么容易,

才会特别让人着迷,

因为最掏心,所以最开心,嘻嘻!”

这首改编版的《没那么简单》唱出了新媒体小编胡枭峰的心声,对他而言,做新媒体小编的每一天,都是酸甜苦辣咸,但这也是生活的原滋原味。

“胡老师,我们科室的文章怎么还没发出来?”

无论是走路、开会、吃饭乃至睡觉前,科室里的新媒体小编都被科室专家“催债”。这不,小胡老师就被心脏血管外科的专家“灵魂发问”了!说起被催,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不开心,但在健康传播科普小编心中,本能反应却是“我该怎么交差”,而后便是开心到不行。因为被催发稿,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得到临床专家的肯定和重视,意味着,科普文章能给医院的学科发展赋能。

什么样的选题受欢迎?什么样的写法或拍法最有效?什么样的写法要抛弃?一篇健康科普,图文并茂几千字,如何让大众接受甚至去互动评论和分享?浙大一院健康传播的经验是:真实贴近、科学权威,以读者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讲故事为抓手,深入浅出将读者带入其中,多出场景、多爆金句、多留悬念,不历体、不公文体、不自我抒情、不面面俱到。

都说创作是最辛苦的,的确,每一次反馈修改意见,都是对新媒体小编内心最大的考验,专家大多博士毕业、甚至是教授级别。“字斟句酌”修改的过程中,让人意识到:科普同样也是一种科研,要求传播者严谨求实、认真细致、不厌其烦!可以为了一个标题颠来倒去反复给出5种方案,可以和专家为了文章严谨性电话沟通1小时,可以找切题又合适的表达思考到崩溃…

这些原本在人脑海中满是槽点的瞬间,回想起来又充满了闪光点。总而言之,对新媒体小编而言,要既精通传播技能,又熟知医学场景,考验永远在路上!

紧张的发稿现场

疫情期间的浙江医卫界宣传“顶流”】

医院工作,我们这群人却不是学医出身,其中一半人做过记者,另一半人毕业于新闻、广电、行政管理专业后,一脚却迈入了浙大一院。

我们虽不能像医者那样直接治救人,有时,心里也不免艳羡医护人员那种“总是在治愈,常常在帮助”的伟岸身影。但他们是冲锋陷阵的第一线战士,我们却是吹响“集结号”的号手,同样也为战斗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且燃微光映苍穹,且以细微暖日月。

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健康有了新的标准和要求。疫情让人们重新认识医院和医生,也对我们这支“生产队”进行了最好的锻炼。

2020年春节,作为浙江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浙大一院开辟之江院区(彼时之江院区刚开业3月余)作为隔离区收治来自全省最危重的新冠患者。当时,社会上关于疫情的消息纷乱繁杂,对于这场比非典更严重的大范围疫情,患究竟能不能治好、大家该如何保护自己、医院有着怎样的救治力量都心存忧虑、人心惶惶。

大年初二,新媒体编辑朱诗意全程跟随医护人员参与这场“大转运”,并在现场最鲜活的语言快速完成文章,发布在“浙大一院”微信公众号上。文章发布之后,获得了40多万的阅读量,并被大量转发,熟悉与不熟悉的朋友都给我们留言:

"太好了,知道你们集中治疗,我们感觉心一下子就安定了"

"这条新闻是这些天最明确的一个消息了"

"这样透明告诉公众真好,大家不用猜来猜去"

"看到患者还能自己拿包走路的,我似乎一下子没那么害怕了…"

疫情期间,吴海波在隔离记录历史

而另一位负责视频拍摄、视觉传播的小编吴海波,更是只身“蹲点”在隔离区,记录下全球首两例老年新冠肺移植手术患者努力康复的瞬间,以及多名新冠肺炎患者与医护人员一道战胜疫的感人故事。

大波波说:“成为一名医院新媒体小编是意料之外,但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医院里的白衣战士们在战斗,我们同样也是身处最前线的战士,我们在用我们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用另一种方法帮助更多的人。”

“每一个患者的成功救治都是一个故事”“有温度的文章最能抚慰人心”在疫情中,这种成就感时不时会冒出来:新冠宝宝“小汤圆”顺利出生,带给我们欣喜,更通过我们的发布,给社会公众以信心;96岁老人顺利出院,展现出医院救治的强大实力;出院患者临别前深深的一鞠躬,说出金句“说星星很亮的,是没见过医护人员的眼睛”,让我们也泪光点点…

信息越是纷繁杂乱,社会越是渴求打动人心的故事。谁能从信息碎片的汪洋中打捞出完整的故事,谁就能走进读者和用户的心里。

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这支队伍,想挖掘出更多感人、深入的故事,帮助更多的患者,让他们在黑暗中能发现一束光,能有机会做更多的事、陪伴自己爱的人。

记录新冠肺炎患者康复的视频被广泛采用

【与小伙伴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我们“少量、多次、高频率”“小步、快跑、不失语”的科普虽然在“生产”过程中把大家折腾的够呛,但收效也是“杠杠滴”!

很多患者“按图索骥”寻到了专家、查找到因,最终被成功治愈:51岁的广西养蜂人芳姐(化名),头痛了11年,看了浙大一院有关疼痛的一系列科普文章后,决心到千里之外的杭州寻找最后的希望和生机,最终“紧箍咒”被成功摘除;因追求某网红同款身材,却因并发症胃瘘了的患者,最终在浙大一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对症治疗,保住了外院都已经放弃的胃;还有“小黄人”计划,免费帮助一个个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肝患儿进行肝移植手术…

除了文字科普让枯燥、深奥的医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浙大一院宣传中心生产小分队还尝试手绘医学插画、打造医生IP资源、建立科普视频类栏目等方式,以图像化、脉络化、趣味化的方式进行健康传播。

目前,健康类内容在短视频环境中仍属蓝海领域。浙大一院的视觉小编在微信视频号上,设计了“浙一小姐姐”“大咖说”等一系列栏目。

在追逐“浙一小姐姐”的路上,甚至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吴海波介绍,皮肤科有一位颜值与医术齐飞的小姐姐,但是面对镜头却异常紧张,一期胶原蛋白,简单的1分钟科普视频录制了一个下午。最后,他说学逗唱齐上阵,不仅缓解了“小姐姐”的紧张情绪,后期制作时还把NG的花絮剪辑进去,传播效果出奇滴好。下一步,我们还将不断跟进各种“新玩法”,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第一期“听你说”医院编辑部的故事

到这里就要和大家说再见啦

如果你被这群可爱可敬的医宣人打动

还想听他们讲健康传播的故事

敬请关注

我们相约每周二晚8点

不见不散!

看到这里,你心动了吗

如果你也想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可以加我们健康传播工作委秘书处

的非官方微信

向我投稿哦~

第三届健康中国创新传播大会

第八届中国健康品牌建设大会

大会报名、活动征集

已进入倒计时!!

小伙伴们,赶快上车!

大会报名视频教程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dujia/2021-10-13/533719.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