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红谈中医人的读书境界

  • 2021-10-12 08:51:30    网易
  • 小关
  • 知识

以往的传统班,我都要求有一些必须读诵的书籍,请注意!是必须读诵的书,而不仅仅是看的书。读诵就是要求读出声来,朗朗上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当然我们现在都已经不懂读诵了,我这样仅仅是读而已,谈不上诵。诵的时候要有音、有韵,抑扬顿挫、摇头晃脑地去读。

以前的读书人都会读诵,我们现在都不行了,真是惭愧啊!不过也没有多大问题,你就这样很通顺地读出来,也都会有很好的效果。为什么要读呢?读书有什么好处呢?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过去是读书人,不是看书人。现在的人都是看书人,很少有读书人,而看过就过了。读却不同,读是读进去的,我们读出声的时候,眼、耳、鼻、舌、身、意六识都动,都在起作用。我们读书,眼睛要动(看),嘴巴要动,鼻子要动,舌头要动,耳朵要动。而眼为肝窍,口为脾窍,鼻为肺窍,舌为心窍,耳为肾窍。这一读,五脏都动起来了。尤其舌窍带动心,耳窍带动肾,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肾藏精而主智,所以读书与看书是不一样的。那么,读还有另一个好处,读出声来,还可以训练自己对声律、音韵的这样一个感受和习惯。

我们为什么要求要读好的范文呢?因为好的范文在声律、音韵方面都是极佳的。好的范文读多了,自可以将我们的感觉器官训练出来,训练成只接受好的声律和音韵。我原来要求传统班的同学,《古文观止》要读诵20篇,要经常读,读到能够背。这样做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训练我们的感官。实际在这一点上,我是很惭愧的,我在上大学之前基本没有学过文化,没有读过什么书。大家看过我的历史就知道,我是有历史问题的,从小就是右派,没生出来我就作了右派。父母因为右派而下放到农村,我在农村呆了整整16年。父母为什么会被划成右派呢?因为他们是读书人。所以,很自然地就认为读书无用了。

我在20岁之前,父母叫我做的是什么事情呢?猪没有吃的,就去打猪菜;没有水,就去挑水;没有柴,就去砍柴;没有粪,就去挑粪,就是去干这些事情,从来没有说你去读两本书啊,去读读《论语》啊,没有!所以20岁之前根本没读过什么书。哪个叫李白,哪个叫杜甫,我都不知道,还有什么长恨歌、短恨歌,我更是不知道了。上了大学以后,因为我们78级里有很多老三届的高中生,出口就是这个古人那个古人,就是什么“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就是“满城春色宫墙柳”一类的东西。一听这些,我就懵了,根本不知道说的什么,更不知道它的来路。后来慢慢就觉得很惭愧,这样怎么行呢?与他们没有共同语言。这个时候才找书来读,才知道有《唐诗三百首》,有《古文观止》。才知道有《长恨歌》,有《琵琶行》,有前后《出师表》,有《陈情表》等等。

今天回忆这个过程,更知道读诵的重要。通过读诵可以训练你的语感,训练你的听觉,训练你的五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好的东西读多了,这个感受能力就成了一种很自然的东西,所谓习惯成自然也。这个好的语感一旦形成,成为自然了,成为习惯了,那么,会写文章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你不需要别人来教你,也无需什么章法,只要一动笔,写出来的文章都应该是能入眼的。为什么呢?因为你的语感在把关,好的文辞能够通过,不好的文辞自然过不了。那是比任何一个语文老师都要强的。现在很多人写文章真不敢恭维,我的学生也是一样。不敢恭维的地方在哪呢?就是文章写出来了,自己居然不知道这个文章顺不顺,自己以为还蛮好,可一看就知道不是文章。什么叫文章?通顺才叫文章。为什么连通不通顺都不知道呢?因为没有上面的“语感”把关。

语感也就好像味觉一样,什么味道一尝便知,那自然不好吃的就吐出来了。小孩半岁以后就有很好的味觉了,为什么我们读到大学,读到研究生,都没能训练出好的语感呢?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我想这与中小学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现在中央强调科学发展观,而小学的很多教育就不太符合科学发展观。以语文教育为例,小孩这个阶段的天性是模仿能力强、感性能力强,而相比之下,理性思维的能力却比较弱。所以,小学的教育应该在这个前提下,设计出符合其天性的教育。我们看现在的小学教育却不是这样,没有注重小孩的天性,相反过多地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强调在内容的安排上必须要能让孩子懂,不懂的内容一律排斥在外,这样一来,许多流传千秋的好范文,便被拒之门外了。而好的范文却是训练我们语感的无上良方,这个良方没有别的可以替代。如果能在小学的阶段读诵一定数量的范文,上述的语感是很容易造就的。这真正是事半功倍的事,因为天性在起作用。

我有一个不很好的习惯,我看书的能力基本上可以说没有,要看实际上也是读着看。《思考中医》出版以后,大家都以为我了不起,都说我读的书很多很多。听了这个评价我就觉得好笑,就感到外面的声音不能听,很多都在以讹传讹。其实我读的书是很少的,为什么读的少啊?因为我是真正在读书,我不会看书。读意味着什么呢?读就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而看一眼就看过去了,为什么能一目十行呢?读,你不可能一口读十行,你怎么读啊?读跟看的区别就在这里。所以这注定我是读不了几本书的,我读小说、读报纸也跟读《黄帝内经》一样,所以我不读报,因为没法读,一份《南宁晚报》就可能花去我一天的时间,要读我就成读报专业户了。过去还喜欢偷空看看武侠小说,现在也没时间了。

但是为什么不少人还喜欢我的文章?我想就正因为我读书。我所有的书都是用的“读”这个方法,只不过是小声地读,尽管是在小声读,但是它都在训练这个语感。尤其经典里的文章,尤其流传千古的文章,语感都是极美的。

大家读读《伤寒论》的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大家看这多美啊!沉稳中带几分飘逸,这是白话文很难达到的。这样优美的文字和语言读多了,它是具有感染性的,为什么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呢?你经常读这些圣贤的文章,经常读这些很美的文章,你写出来的东西不美也办不到。大家说是不是啊?!就如你经常跟一个很温柔、很贤惠的女孩在一起,你不温柔也办不到;你经常跟一个很暴躁的人在一起,你不暴躁也办不到,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大家要读好书,读圣贤的书,要读,而不仅仅是看。久之,自然就会被它那种美感而化之。什么叫感化?什么叫化?化就是它变成你,你变成它,融为一体,这叫化。达到这个化的境界,你想写一篇不通顺的文章,是不可能的,是办不到的!因为你这个语感形成以后,它就会替你把关,杂质的那些东西,不通不顺的东西不可能有,就像过海关、过安检一样,违禁的物品一律都会被扣下来。

谈到写文章,实在是很惭愧,我哪里学过写文章?压根就没有学过。高考的时候作文还不及格,但是现在为什么写文章还能自信,还能得到老一辈的认可,其实就是那一点点功夫,就是这样一个平常读书的习惯,训练了这样一种语感。所以大家一定要读一些书,我讲的是“读”一些书,而不是看一些书。因为你们已经养成了看书的习惯,那么现在要回过头来读一些书,要强迫自己读一些书。具体读什么?大家可以自己找。比如《素问》的前九篇,比如《大学》、《中庸》,这些都是很美的语言,又比如刚刚读过的《伤寒论》序,还有《古文观止》等等,总之要读一些书。

今天,探讨中医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张锡纯作为近代“医界群推第一人”,我们应向他学点什么呢?


 

学习博览善思的治学方法

继承是离不开读书的,然“学而不思则罔”,博览还应善思。张氏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幼学四书五经,其父张丹亭精于医道,于是诵经之暇,还旁及医书。张氏读书治学之道,可以总结为两大特点,即“博”与“通”。

所谓“博”,即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从《易》到《老》、《庄》及诸子百家,从《内》、《难》、《伤寒》到金元各家,兼及西洋学说,无书不读,且由博返约,精读深究;所谓“通”,指在读书与联想的过程中“触类旁通”,充分领悟其旨,同时以理贯通。

张氏读医书,主张把书与临床结合起来读,反对把书作为教条。在理论上,坚持用中医理论解释西医,“中医之理原多包括西医之理”,注意独立思考,自明其理,即使某个道理很不成熟,也必须有自己的想法。

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所说:“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之后,就要敢于独立思考。”张氏具有勤求古训的文化基础,再加上“善思”,进而有所创见。他的治学之道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读中国的诸子百家和中医原著,也无暇冷静地思考问题,甚至不识繁体字,不懂句读常识,要想成为中医人才,只能是“水中捞月”的天真意愿。

学习海纳兼容的宽阔胸怀

林则徐曾有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对做事、做人都很重要。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善于学习的科学精神。

张锡纯所处的时代饱受数千年封建社会影响,鸦片战争以后,西学渐进,对于外来文化的渗透,张氏以博大而宽阔的胸怀,愉快地接纳西方文化的撞击,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确属难能可贵,同时也体现了张锡纯并非寻常的素质和学养。

张氏说:“夫医学以活人为宗旨,原不宜有中西医界限存于胸中,在中医不妨取西医之所长(如实验器械、化学等),以补中医所短;在西医尤当精研气化(如脏腑各有性情及手足六经分治,分主六气等),视中医神奥之理,原为形上之道,而非空谈无实际也。”

有这种高远识见,和兼容互学的胸怀,在学术研究中自觉地去旁采博求,达到不卑不亢、谦逊谨慎的治学境界,这对今日中医界某些故步自封,不愿学习,也不善学习,甚至有意抵制先进的检测方法,对现代科学成果一无所知之人,无疑是一剂醒世良药。


 

学习法古准今的创新胆识

任何一门学科的兴旺发达,关键取决于它的学术创新能力,但创新不可能是无源之水,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当前的中医环境和条件下,如何创新,张氏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在张锡纯所处的时代,没有科研课题、鉴定和评选等,但他善于读经典,师古而不泥古,厚积薄发,并大胆地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新学、新方和探索药物新知。他说:“吾儒生于古人之后,当竟古人未竟之业,而不能与古为新,俾吾中华医学大放光明于全球之上,是吾儒之罪也。”其高度的责任心和创新意识可见一斑。

在继承中,他主张法古准今、批判继承,着眼于今日之创新与推广。他认为:“非以古人之规矩准绳限我也,贵举古人之规矩准绳而扩充之,变化之,引申触类之。”又说 “读《内经》之法,在于其可信之处精研有得,即开无限法门,其不可信处或为后世伪,付之不论可也,此孟子所谓书难尽信之意也”,不可“一一视为神圣语录”。


 

张氏对仲景经方变通甚广。从《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可见到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大陷胸汤、附子泻心汤、白虎加人参汤、大柴胡汤、黄连阿胶汤、白头翁等诸方变通法,其斟酌用量、加减药味、煎服法等均在变通中有所创新。

张氏在前人的基础上,有许多理论创新,如大气学说的发挥,创造性地提出大气下陷的病因、病理、鉴别诊断、治疗,所制升降诸方,至今沿用仍有卓效。再用调治奇经八脉,制育冲、安冲、固冲、温冲等诸方用治疑难杂症,屡起沉疴。

有的人过多强调目前中医的条件差、设备不足,不愿在创新上下工夫,其实近半个世纪以来,虽然有了现代化的科研形式,以先进的动物实验和西方科研方式进行操作,不少成果还屡获国家各级“大奖”,但却没有为中医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这不能不让我们冷静思考。

张锡纯当时的条件,首先是有大量患者,其次是他有大量的书,并不断地研读,再加上有一个精明的头脑善于思考,可以这样说,今日的中医也拥有张氏的条件,尤其是基层、农村有得天独厚的中医环境。应该学习张锡纯那种按传统模式的继承创新方法,这是一条非常有效的发展之路,只要我们从临床入手,一个病症,一个方药,不懈地探求和总结,也应有像张氏一样的创新成果。


 

学习勤于临床的务实精神

实践是检查真理的标准。中医学的理论方药等疗效如何,安全性如何等,都必须付诸临床才能得到证实。张氏一生勤于临床,对于古方新药主张首先“验之于己,而后施于人”。如甘遂、细辛、巴豆、硫黄、花椒等,皆亲口尝之,以验其毒性。

在新版《医学衷中参西录》芦序中云:“建立完整医案,及时总结经验,把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是张锡纯先生的最大成功之处。遍观先生全部著作,验案介绍,几逾其半。凡举辨证论治,选药立方,莫不证诸实践,言之凿凿,其于随证变化,是见手眼之处,亦皆迂曲详陈,发人慧思。”


 

此外,张氏善用生石膏,独树一帜,临床上有关石膏的生、熟细节体验真切不虚,并向病家详细交待,如“故凡用生石膏者,宜买其整块明亮者,自监视轧细方的。若购自药房中难辨其煅与不煅,迨将药煎成,石膏凝结药壶之底,倾之不出者,必系煅石膏,其药汤不可服”。

张氏临床的这种务实精神,难道不值得今日之中医学习吗?

“千方易得,一效难求”。张氏一生创制了不少新方,正是他临床务实精神的体现,这些方疗效确切,安全方便,广为传用。如镇肝息风汤、升陷汤、资生汤、燮理汤、理饮汤、活络效灵丹、寿胎丸、补络补管汤、建瓴汤、薯蓣纳气汤等均能彰显张氏临证的工夫和水平。


 

学习济世活人的大师风范

张锡纯与众不同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生活在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风浪之中,勇敢地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又能在学术上不为时风所动,忠实传统,提炼传统,海纳百川,为我所用,一心以活人济世为己任。

他说:“人生有愿力,而后有大建树,一介寒儒,伏处草茅,无所谓建树也,而愿力固不可没也。医虽小道,实济世活人之一端,故学医者为自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则愿力大。”医生乃社会最低层,难作伟大之业,但张氏心存崇高志趣,不随流俗,潜心学问,宁静致远,自信稳健,诚不失大师风范。

对于做学问,孔子主张“先事后得”,谈的是做人做事,首先不要追求个人利益,以后自然会有好的成果。


 

这四个字要做到很难,尤其在今天的社会风气下更难。张氏生前身后不少人对他不成熟的“参西”观点不理解、不认同,甚至提出批评,但他自有“毁誉可由人,而操守当自坚”的大气,超过功名利禄,不入歧途,坚持“参西”为“衷中”之用,终成大师,值得今日中医好好学习。

毋庸讳言,今日之中医,面对现代技术高利润的诱惑,市场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淡薄……欲学张锡纯始终坚定地站在历史的高点,脚踏实地,潜心学问,注重“内美”轻于“外扬”,苟非“宁静”者,实为难矣!

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要成为某方面的大家,首先应该做到超越当世的功名利禄,古代的张仲景、李时珍如此,近代的张锡纯也如此,只要我们能在中医继承的道路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克服浮躁,甘于寂寞,就会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进,学有所成,在中医界多出人才,进而再出现继张锡纯之后的当代大师,则中医幸矣!

五个脏,就是收藏,就是阴。腑是消化系统,就是所谓的阳,这里面阴木就是肝,阳木就是胆,阴火就是心,阳火就是小肠,火有两个东西,心脏是一个,小肠是一个。脾土就是阴,脾是内脏,和阳土相对,就是胃。肺是阴脏,所以肺脏是阴,阳是大肠,水就有阳水跟阴水。

如果我们讲脏的话,就是阴,腑的话就是阳,所以肾脏的话,就是阴,阳水就是膀胱。

代号有他的意义,我先用个例子你听。

为什么我们中医把心脏定义为火?因为心一直跳产生热,西方医学不是这样子。一看,你瓣膜闭锁不全,你有心律不整,你有心肌梗塞,动脉血管硬化,西医都是看到结构上的问题,也就是只看到外形。所以西医定的病名都是形,他没有神。好像讲得很详细,但只有形,没有神。就是因为心脏不断的搏动,一天大概十万次以上,你想想看心脏不断跳,热不热?既然热的话,我们没办法讲,只好用“火”来代替,对不对?所以体温的来源,来自心脏,因为心脏不断的搏动,全身上下,就是心脏不断地跳动,西医只知道后面,不知到前面,体温华氏98但体温怎么来的不知道,它是由心脏来的。

小肠在这边,小肠是阳火,因为是消化系统,食物到胃里面,到小肠里面,小肠把食物消化掉。为什么把小肠也定为火呢?因心脏跟小肠是表里,像这种关系我们叫表里关系。

中医讲表,讲的是腑,讲里的时候,指的是脏。心脏和小肠通通被定义成火,小肠是第二个心脏,心脏产生的热,按照道理,热应该是往上走的,你没有听过冷气球,只有听过热气球上升吧!所以,热本生的性是往上升的,那光上升不行,每天都会过热,一发高烧就走人啦。脑袋烧坏掉了!所以,制造了肺,肺是金,在阴阳五行里面呢,火是克金的,而两个相互制衡。


 

肺好像天空一样,天上都是寒冷的嘛。把心当成引擎的话,肺就是水箱,肺如果只有呼吸,那就太简单了!你要有肺跟心脏有制衡的观念,正常肺的功能,肺会让热往下走,练气的人让气往下走,丹田是小肠的募穴,让气就往下走。因此小肠的温度,就变得非常的热。原来热的来源是来自心脏。

什么叫正常人,我在临床上常问病人,谁告诉你有肝病?答,肝病专家。外面的招牌都是专科医生,而我是健康医生。中医跟西医正好是相反的,西医是把病复杂化,中医是要知道什么叫做常人。如果你被训练出来,一开始就查病,查了半天还是看不好病。如果你是被我训练出来,是不是不正常,你一看就知道了!中医不是要你看多少书,而是你要“悟”,悟最重要!我是想办法让你知道什么是正常人。

心脏的火往小肠下导,所以,正常人的心脏和小肠是一样的速度、一样的温度、一样的压力。所以中医是物理医学。爱因斯坦是一位物理学大师,他一辈子没有上过太空。登陆月球是阿姆斯特朗,对不对?他的办公室很小,光用黑板、粉笔,就可以算出黑洞,从NASA收到的数据,就可证明爱因斯坦是对的。

中医就是物理医学,物理学非常注重,时间、速度、温度还有压力。他没有去过黑洞,就可以算出来。中医就是按照时间、速度、温度还有压力,你的身体就是一个小宇宙。这就是中医,就是站在外面可以看到里面。

小肠因为有这个热,食物才会消化。小肠那有那么聪明,竟然会消化食物。你把小肠拿出来,看它会不会消化食物,一但失去温度它就不会消化了。正常人是这样子。所以小肠被定义为火,那食物消化以后,会进入到大肠,大肠会把食物的水拿走。你吃猪大肠试试,大肠那么聪明会把食物的水拿走吗?大肠环绕着小肠,小肠是火,水在上面走,火在下面烧,大肠的水因为很热而气化。所以这个蒸气才能透过肠壁上升,大肠与肺相表里,水会再回到肺里面,变成正常的津液,残渣才会排出来,这过程在二十四小时一定要完成,这是一个初浅的概念。

慢慢讲到《黄帝内经》,我们会讲得越来越深。中医为何可以治疗癌症,很简单,你们听过人死在乳癌、肺癌、淋巴癌、肝癌,却有没有人死在心脏癌?只有死在心脏病,而不是心脏癌。心脏不会得癌,因为心脏很热,癌细跑经过心脏,像飞蛾扑火一样。若把全身从头到脚变成像心脏一样,很热,癌细胞就没有了。人身体很热,怎么证明,冬天一吐气,若吐出来不是白色的蒸气,那个人是火星人,就不是地球人。人都会有气,所以气是热的,中医的观念是热气,就是蒸气。这是我简单举的例子。

比如说水生木,膀胱在小肠前面,膀胱在这,小肠在这,在肾脏这边第一次气化,在小肠里面是第二次气化。《黄帝内经》以后会讲的更详细。小肠很热是火,当膀胱有400CC的尿时会把膀胱撑起来,膀胱变成热气球往上升,没有到400CC容量的时候,我们不会有尿意,不会想小便。一到400CC满啦,就急着要上厕所。小便出来时,因膀胱的热气,才有办法产生速度,力量、压力,把小便排射出去,在膀胱气化的过程中间是第一次蒸馏,在第二次气化时,浊水会排出来。而干净的水会交给肝,肝得到干净的水(水去生木),就可把毒排掉、再交给胆,化成胆汁。


 

人体很复杂,如果不用这个图代表,还没有别的图可代表它,刚才讲那么复杂,我们用一个图就把他说完,把他再简化到没办法再简化。实际上,已无法再取代,必须要用这个符号代表它。

生命即是一团阳气,养生与治病的关键就是养阳!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生命即是一团阳气。因此说,阳气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养生要养阳,治病也要养阳。只有明白了阳气的意义,我们才不会无谓地耗损自己的阳气。

养阳与温阳、扶阳、通阳虽然用词不同,其本质却是相同的。温阳重在祛寒,扶阳意在补虚,通阳则以化浊为主,归根到底,三法皆是养阳。

我们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治病或养生总需在阳气上下功夫。疾病之所以康复,是因为邪退而阳气得安;身体之所以健康,是因为阳气旺盛而邪不能客。

因此说,阳气是本,病邪是标。治病时往往需要标本兼顾,但切记勿失其本。不管任何医疗手段都不能只盯住病邪而忽视阳气,祛邪固然要紧,复阳才是康复的关键。

如何做到阳气不损?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养生就是要养阳。正常情况下,我们的饮食寒热要平衡,凉的与温的混杂着吃,这样才能保持阳气不损。但若体质已经偏虚偏寒,就要多吃些温性的食物,以提高机体的阳气。

因此说,阳虚的人当重视养阳扶阳,晨起喝姜糖水,平时少吃寒凉食物。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肝,培养于脾,积贮于胸中为大气,以 斡旋全身。”

人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阳气旺则生命力旺,阳气弱则生命力弱。心神是生命的表现形式,生命力旺,其心神必旺;反之,生命力弱,其心神亦弱。

心神内则由心所主,心火明亮则心神足;外则显示于眼睛,眼睛明亮则心神足。小儿阳气旺盛,因此能整天蹦蹦跳跳而不觉疲劳;其心神充足,背诵东西最不容易忘记。

睡眠是养阳的最好方法,需适时休息,夜则入眠,晨则起床,使起居合乎天地规律。夜晚睡觉是敛藏阳气,让阳气休息,至早晨一觉醒来,人体阳气随太阳而升发,充满朝气与活力。

睡子午觉,即保证每天子时(晚23时至凌晨1时)和午时(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的睡眠时间。


 

“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黄帝内经》如此诠释了睡子午觉对调养阴阳的重要性。子时在一天中阴气最盛,这时睡眠质量最好,最能养阴。

而午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睡午觉有助于缓解压力、保持一天饱满精力。

睡子午觉要遵循“子时大睡,午时小憩”的原则。睡前应减少刷手机、玩电脑等兴奋活动,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同时中午也要小憩15-25分钟。

阳气不足、不通或成瘤、结石、增生

生命阳气宣通,则阴霾自散,周身不病。偶尔阳气不足或不通时,机体会暂时把阴浊瘀毒水饮痰湿等代谢产物打包放在某处,表现出来的可能是脂肪瘤、结石、增生、囊肿、脂肪肝、肿瘤等等。

若检查发现此类东西,这都是暂时的生理变化。一旦阳气充足了,气化功能加强,这些产物就会自然消失。

只要生命存在,机体就会有阳气,也就会有气化功能。我们每天饮食而能获得食物中的能量,全都依赖阳气的气化功能,同时,代谢之后的浊毒糟粕等能正常排泄,也依赖气化功能。

若阳气健旺,气化功能正常,则体内浊毒都能顺利排出;若阳气已虚,气化功能异常,即会产生病理代谢产物,郁滞于体内,即是疾病。

阳气与治病

中医治大病,重在扶正,次在祛邪,因为扶正才能救命,祛邪才能治病。

正气就是生命,正气就是一团阳气。要保命,就要保住这一团阳气,因此不可滥用寒凉而浇灭阳气,亦不可滥施攻伐以釜底抽薪。

只有养得阳气,才足以保命。若为了治病反而剥夺了尚可延续的生命,这不是可供依赖的医学,而是盗贼,是恶魔。

有人检查发现有乳腺增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肝血管瘤、腰椎增生等病。所有的增生、囊肿、肌瘤、肿块等皆属阴浊凝滞,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阳气不能宣通。

因此说,治病的关键是扶阳通阳,让阳气健旺,则浊毒痰饮水湿等阴性代谢产物自能排出体外,而不至于凝聚滞塞为患。阳气一通,则诸症皆可霍然而解。

不少女性有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这是怎么回事呢?

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若阳气不足,则气化不利,痰浊水饮等阴邪就会凝滞,滞塞不通,即变成囊肿、增生、肿块等阴性病理产物。

且往往发生在机体阳气最虚的地方,若胞宫阳虚则成子宫肌瘤;卵巢阳虚则成囊肿等。其正确治法是扶阳以化气,通阳以排浊。

不少阴浊瘀血凝滞所形成的疾病(如各种肿瘤、囊肿、增生、脂肪瘤、血管瘤等等)都需要通阳排浊。

如何通阳呢?或用麻黄、细辛、附子、干姜、吴茱萸之类温热性的中药,或用针灸,特别灸法,能养阳、壮阳、扶阳、通阳,最善化阴浊。

再者,平时生活中需避风寒、慎起居、节饮食,可使阳气不损,有利于康复。

当前有血瘀的人很多,在皮则为血络,其色或青或紫或黑或红,在内则为肿块、增生、诸痛等。

预防血瘀不仅仅是服些活血化瘀的汤药,更需重视养阳。使阳气充足并宣通,则气能化,血能散,经络通畅,自然不至于留瘀。通阳之法,或用温药,或用针灸。

阴盛阳虚的人容易生病,且多是三阴病证。一方面阳气内虚而升发无力;另一方面阴寒、痰饮、湿浊等既蒙蔽又伤损阳气,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体质持续下降。

动能升阳,像这类的病人一定要坚持运动锻炼,可选择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站桩等较舒缓的运动。并重视健康的生活饮食起居,使阳气振奋起来,慢慢地可以气化掉一部分阴浊。

4个部位多晒好养生

晒头顶:补阳气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也就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过两耳直上连线中点),是百脉所会之处。

晒太阳时,一定要让阳光晒过头顶,晒太阳时间最好11—13点之间。这时的日光阳气最充足。

晒后背:调气血

人体腹为阴,背为阳。背部有一条不可忽视的经络——督脉。它有“阳脉之海”之称,总督一身之阳气。把背晒热、晒舒服了,人体的阳气也就充足了。

晒腿脚:祛寒气

俗话说:“寒从足下起”。阳虚体质的人一年到头腿脚都是冷冰冰的。这种情况最应该晒晒腿脚。

阳光可以带走腿脚的寒气。此外,小腿的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保健穴,平时常按揉和针灸可强壮身体、调理脾胃。

晒手心:促睡眠

手心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劳宫穴(自然握拳,中指尖下所指)。劳宫穴为心包经腧穴,五行属火,按揉此穴位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

手心朝向太阳,让阳光照进劳宫穴,可以释放压力,舒缓疲劳,促进睡眠,还有强心益气的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hangye/zhishi/2021-10-12/533453.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