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6年,融资7轮,他迷上了这个“AI眼科医生”

  • 2021-09-02 20:00:06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6年前,他的亲人在家乡被误诊,之后他离开互联网行业,捡起大学学习的医学知识,开始了创业之旅。

这个“AI眼科医生”就摆在北京公司前台附近的桌子上,体量像一台家用的便携咖啡机。几乎每天下班前,鹰瞳Airdoc创始人张大磊都会去扫个码,用一用,尤其当他加班到深夜。

坐下盯牢镜头,一分钟便完成了眼底拍摄。眼底照片和健康报告马上推送到了手机上,血管、视神经、黄斑、脉络膜清晰可见。

“风险指数比昨天高了一点,但总体非常低,很好。”他默念。

健康眼底照片,本文图片来自鹰瞳Airdoc。

这个“AI眼科医生”就是鹰瞳Airdoc的招牌产品Airdoc-AIFUNDUS系统。

“我们其实查的不是眼睛,是打一束光穿过眼球,直接看到眼球背后的血管和神经。”张大磊说,检查眼底理应是早期判断血管变、高血压、糖尿健康问题的有效手段,这在20年前他大学学医时就写在了教科书里。

可现实是,眼底检查和判读的门槛高,很多医生没有掌握这种技能,许多患者在视乳头水肿或者出血渗出严重时才被发现。

“好的医疗服务,应该像空气一样触手可及。”这个在微软、PPTV、新浪等公司做了十多年开发和产品的前互联网人,每一次说出公司名字“鹰瞳Airdoc”时,都在申明他的产品理念。实际上,鹰瞳Airdoc产品也确实获得了国家药监局颁发的首张眼科人工智能(AI)软件第三类医疗器械证书和中国智能科技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张大磊同时也是从西北地区走出来的,高海拔的家乡给他留下小麦色皮肤,也令他见证了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实:6年前,他的家人在家乡被误诊。他离开互联网行业,捡起大学学习的医学知识,开始了创业的旅程。

张大磊在微软工作时

写在指南里的诊断方法,

为什么很多医生做不了?

中学开始写编程,在医学院读完大学,毕业回归IT行业。十几年后,当医疗行业再次向张大磊招手,他的目标是研发出一款好的工具:先帮助医生们进行诊断,再推进分级诊疗,最后让国人用上“自拍一样便捷的健康监测工具”。他做好了用几十年去达成的准备。

创业几年,他发现我国各地诊疗水平的差异化情况比他想象中更加严峻。以糖尿为例,2020年中国有1.298亿名糖尿患者,超过全球的1/4,但控制率仅为32.2%,大部分患者在发现时已是中后期。而糖尿常见的并发症――糖尿视网膜变,靠眼底检查就可以发现,其筛查率却低于30%,还有超过70%的患者尚待确诊。

在慢性之外,凶险的心脑血管等也并非不能发现征兆。去年,鹰瞳Airdoc产品临床试验服务的100多万人次中,检出“重大阳性”有4981例。这些用户,短则几小时,长达数周,若不及时干预,随时可能留下终身遗憾。

一些人没有幸运到能提前检出。张大磊认识的创业者朋友中已有几位因为突发心梗、中风而离世。这也是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每5位死亡者中就有1位是死于心脑血管

而这一切,也许通过一个快速的检查就能提前发现并避免。张大磊向“医学界智库”分享了一个故事:去年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嘉宾使用了鹰瞳Airdoc的产品,结果显示他视乳头水肿,眼底大面积出血,应马上就医。到了医院没多久,这位嘉宾就出现了中风症状,所幸得到及时救治。

糖网重度非增眼底照片

动静脉直径比例变化、杯盘比变化、出血、渗出……作为全身唯一能直接观察到血管与神经的部位,查看眼底本应是诊断许多疾的直接手段,也被写在了临床指南里。可这种技能,并没有被内分泌科、神经内科等各科室的所有医生普遍掌握。张大磊告诉“医学界智库”,这客观上阻碍了眼底检查的普及。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眼科医师的数量为4.48万人,其中专业的眼底医生数量不到其中十分之一,且大多集中于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医院中,有眼底医生的可以请来会诊。大部分医院并没有眼底医生,相关疾漏诊、误诊在所难免,更别提开展大规模筛查覆盖到全民。

诊断路径已经明确,缺的只是能察看并辨析影像者,把医生的专业服务能力,覆盖到每一个用户。鹰瞳Airdoc要创造的,正是这样的“角色”。

AI技术的发展,为眼底检查提供了新的资源。通过神经网络学习数百万张视网膜影像,再由数百名资深医学专家“辅导”(交叉标注),如今,鹰瞳Airdoc产品已能自动识别糖尿、高血压、动脉硬化等55种健康风险。

一年前,“鹰瞳Airdoc糖尿视网膜变眼底图像辅助诊断软件”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首张眼科AI软件第三类医疗器械证书,青光眼检测等产品也获得了医疗器械注册证,在全国几百家医院、体检中心铺开了应用。

“AI眼底医学影像的优势在于,它既不需要跨越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资料积累,也不需要抽血化验及大型仪器的全身扫描,仅需单次拍摄,就能反映患者大部分的情状况。”鹰瞳Airdoc首席医学官陈羽中曾提到。

眼底能够反映的疾共有1000多种,其中常见变达200多种,目前的阶段性成果,对张大磊来说才刚刚起步。

对医生来说,鹰瞳Airdoc是什么?

张大磊认为,医生这个职业具有其不可替代性,他不想做代替医生的事物。他将鹰瞳Airdoc产品比作AI时代医学影像界的一种“体温计”,一个工具、一套健康检查的基础设施:“中世纪的时候,医生要摸额头才知道人是否发热,后来有人发明了体温计,工作就变得精准、标准化了,鹰瞳Airdoc的产品就是新时代的‘体温计’、‘显微镜’和‘听诊器’。”

对于许多内科医生来说,鹰瞳Airdoc的产品意味着“赋能”。许多基层医疗机构的内科医生在判断糖尿患者可能出现视网膜变的并发症时,可能会让其去大医院的眼底科转诊,“这中间患者有可能就脱落了”。而AI工具的出现,可以改变这一状况。

“对于一些判断标准相对明确,知识构成相对简单的疾,AI可帮助医生完成部分工作。”陈羽中表示,“即便是面对相对复杂的情况,AI医学影像也可以通过对较大的数据样本的快速判断和处理,将有灶的影像给予提示并交由医生进一步诊断,大大减轻了医生阅片的工作量。”

自研发之初,鹰瞳Airdoc就十分重视产品在真实世界里的效果,其曾与北京同仁医院、北京301医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等合作进行临床试验,发表研究结果。最新的成果在上个月发表于《柳叶刀・数字健康》,与广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林浩添团队合作,通过来自全国各地26万多张视网膜图像,验证了鹰瞳Airdoc的模型在识别14种常见眼底异常时表现优异。

《柳叶刀・数字健康》研究成果显示,人工智能视网膜多种辅助诊断系统AUC达0.968,媲美眼科专业医生

视网膜AI也与标准化的计量产品有所不同,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能识别出人自身健康的相对状况及持续发展变化。

比如说,如今医生测量每个人的血压值、血糖值都会用一个固定数值去衡量异常与否,但每个人的基线不同,一个血糖值基线本就相对较低的早期糖尿患者,空腹去测量血糖,其数值可能会显示达标,漏诊在此发生;但若是观察其血管的走形、渗出状况,通过算法,则有可能直接识别出与正常情况相比,自身是否存在健康风险。

张大磊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在江苏启东生活的中年女性,基础血压不高但是有相关症状。当江苏启东人民医院启用鹰瞳Airdoc的产品给她做了风险评估后,视网膜影像AI提醒她可能有高血压风险,特殊之处在于其血压值基础本就较低,即使高血压,血压也在正常人血压值范围内。

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加上诊断依据图像的可见性,张大磊认为这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特别是对于慢性

交流时,张大磊向“医学界智库”展示了一些发生变的眼底照片,又快速跳过了一些,因为担心让人感到“触目惊心”。“如果你是人,看到自己的血管都长这样了,一直在出血渗出,还不注意,那很可能错过了最佳治疗窗口。”

而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自己的情变化同样“肉眼可见”。吃了多少天药,血管、黄斑情况改善了多少,每次检查都可以看到。而这也为医生的诊疗水平建立了更加直接的判断依据。

目前,鹰瞳Airdoc的产品终端已经分为医生端和患者端,医生端可以看到更为具体、复杂的数值和分析,患者端则强调简明、易懂,能便捷地察看自己的健康状况。

在张大磊的设想中,未来,当AI视网膜产品在基层医疗机构铺开,可以有效提高基层医师的诊断质量,从而促进分级诊疗模式的建立及落地,缓解我国医疗资源供需矛盾问题;而若产品能在C端普及,就能加强人们在健康方面的自我管理意识,进而做到主动预防、减轻疾负担,“成为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方式”。

怎么做出基层医疗机构

也能用上的好产品?

《基层糖尿血管变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0 版)》调查显示,目前有87%的糖尿患者就诊于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但对糖尿视网膜变的基本诊疗手段和适宜技术却只在三级医疗机构得以实施。

“有亲戚在县医院,聊天的时候他和我说,20万元的东西我能批,50万的要让院长来批,再高就要卫生局长批,医院想买都没这本事。”张大磊了解基层的情况,他希望普通百姓能在家门口做得上,也做得起眼底检查,“我不希望做一次检查,用户要去另一个城市住店差旅、预约排队,各种折腾,这很荒诞,有这钱还不如给小孩交学费或者带老人旅游一趟,对吧?”

做技术尖端但使用成本太高、流程不畅、无法落地的东西,不是张大磊想要的。当他能在“医学界”总部办公室里,自如地从包中掏出一部鹰瞳Airdoc的机器时,也正说明了这一点:他想要的,是普惠、便捷,能精准解决需求的产品。

鹰瞳Airdoc产品

普惠的手段之一,是“软硬结合”。专注于研发软件系统,鹰瞳Aridoc同时也向客户提供一定参数的硬件,但并不从中获利,仅作为厂商和客户的“桥梁”,为的就是降低整体使用成本,让每个人都能用得起、用得上。

“在医疗领域,单独提供软件很难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单纯把技术授权给国外厂商,卖到医院几十甚至上百万,很多医院买不起。”他说。

在技术日益成熟的视网膜AI领域里,谷歌、百度、阿里、腾讯……国内外数家互联网巨头都在这个赛道有所布局,鹰瞳Airdoc能拿到国家药监局首张眼科AI医疗器械第三类证书,技术领先是原因,更重要的是,其产品能用、好用。

而当鹰瞳Airdoc获批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证书,开始在真实世界中投放使用时,其锚定范围中也不乏基层地区的用户。今年4月,在新疆巴楚县卫健委的牵头下,一批鹰瞳Airdoc的眼底照相机和软件在当地的人民医院、中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实现应用,辅助当地村医更好地掌握和使用眼底诊疗技术,项目启动以来,已服务人三千余人次。

首个上海医疗援疆云诊室在新疆巴楚县上线,当地村民用上了鹰瞳Airdoc的AI视网膜辅助诊断系统

“在基层更能体现医疗AI的深刻价值。”张大磊表示。

目前,鹰瞳Airdoc在全国数百人的团队里,超过半数是医学和研发人员。6年来,公司得到了7轮融资,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张大磊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公司的工作重点依旧是研发产品。“我们花了6年时间才识别出55种健康风险,向药监局注册了3个产品,光把现在剩下的52个注册完,我估计也已经过去5-10年了。”他笑说。

而对此,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在做好产品上面,我们不着急,认真创造价值,把产品做到极致,这是我后半辈子要做的东西。”

参考资料:

1.《北京鹰瞳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招股书》

2.陈羽中, 赵昕. 基于深度学习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慢性的应用实践[J]. 人工智能(3):11.

3.新疆巴楚引进智能“眼科医生”_要闻_健康频道_云南网

http://health.yunnan.cn/system/2020/10/09/031025203.shtml

来源:医学界智库

作者:韦晓宁

责编:田栋梁

校对:臧恒佳

制版:舒茜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jiankang/2021-09-02/527310.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