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用治脾胃气虚兼湿热郁滞

  • 2023-12-19 09:13:47   
  • 李明朝
  • 独家

  甘草泻心汤出自于《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无论伤寒或中风,本是表证,当治之以解表,反用攻下之法,使表邪内陷而虚其脾胃。脾胃气虚必致运化失职,饮食水谷不得消化而下注,日数十行且完谷不化,肠鸣而腹中如雷。脾胃不和则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寒热错杂,故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心烦者,火热扰于上也;下利者,水寒注于下也。而医见心下痞硬而满,认为是里有实邪而“不尽”也,遂又用下法,导致脾胃更虚,中焦升降之力更弱,心下痞硬不仅不除,反而加重了情,为了更加明确这个问题,仲景公又明确指出:“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该证还是由于脾胃气虚、邪气内陷、气机痞塞、胃气上逆所致,并非是实热内结的原因,故治以甘草泻心汤之法。

  甘草汤心汤中没有用人参,但前辈林亿以充分的论据证明应该是有人参的,应当是在后人整理的过程中脱漏,而后世医家也基本上赞同这个观点。本方是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而成,甘草炙过,增其甘温之性,补中州之虚弱,缓客气之逆;得人参、大枣之辅佐,则补中益气之力更增。诸药协同,寒温并用,使脾胃之气得复,升降调和,阴阳通达,进而收消痞止利之功。

  该方在《金匮要略》中又被用于治疗“狐惑”,原文:“狐惑之为,状若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在该方中是用甘草清解热毒,合黄连、黄芩化湿解毒。一炙一生用,妙理无穷,所治疾也不尽相同。

  在《伤寒论》中作为君药,以甘草冠名的处方有5个,和甘草搭配的方就太多了。可见仲景公对甘草是十分偏爱的,而甘草诸方的疗效也是惊人的。现在由于药越开越多,对于甘草为君的方药,很少应用,只是作为调和百药的使药。然而甘草由于其应用的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的大宗中药材,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在我国应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神农本草经》就将其列为上品,云其能“主五脏六腑之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治金疮毒,解毒”。南北朝医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国老”即“帝师”,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之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甘草炙过之后,有补益中气的作用,还可以止咳平喘,广泛应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症,可以外敷、内服。对于胃痛、腹痛以及腓肠肌挛急疼痛,又有良好的止痛作用,还可以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缓解其对于人体的刺激。并且可以调和诸药,以增其药性的发挥。此外,甘草还有利尿的作用,故在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疾中经常使用。

  由于甘草广泛而又良好的作用,故使得甘草泻心汤较半夏泻心汤和生姜泻心汤补中调虚的作用更强,而根据《金匮要略》用本方治疗狐惑的论述,后世医家亦将之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皮肤黏膜糜烂或溃疡症如白塞综合征、淋、尖锐湿疣、口腔溃疡、慢性咽炎、药物过敏反应等,而其应用的关键是辨证属脾胃气虚而兼湿热郁滞者。(冯向东)

分享: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dujia/2023-12-19/710294.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