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当先防病 中医首重脾胃气机运化

  • 2023-12-19 09:09:05   
  • 李明朝
  • 快讯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患者早期由于无明显不适,极易被忽视,确诊时多发展至中晚期,临床治疗疗效较差,运用中医药“治未”思想防治该,可明显提高疗效。

  •《金匮要略》中的“治未”思想包括未先防、既防变和瘥后防复,这与现代医学中胃癌的三级预防相一致。

  •未先防,即患者在胃癌癌前变时,以扶正祛邪为主要治则;既防变,即确诊为胃癌的患者应攻补兼施,辨证灵活选方,以防情加重;瘥后防复,即胃癌后期以扶正为主,防止其复发及转移。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在全球恶性肿瘤中,胃癌的发率排第五,死亡率排第四,而在我国,胃癌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已经位居前三,甚至在部分地区排首位。据统计,2018年我国胃癌的世界年龄标准化发率为20.7/10万,发例约占全球的44%,为我国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由于胃癌患者在早期并无明显不适,极易被患者忽视,约70%的患者在被确诊为胃癌时,情已发展至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预后较差,晚期患者2年生存率甚至不足20%。

  因此,近年来针对胃癌进行的早期防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医药也逐渐成了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笔者通过对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虚劳、腹满寒疝宿食、痰饮、水气等篇目的研究,发现其治未的思想与胃癌的三级防治原则相一致。

  治未思想

  治未思想渊源

  “治未”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其描述为“是故圣人不治已治未,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肝热者,左颊先赤;心热者,颜先赤;脾热者,鼻先赤;肺热者,右颊先赤;者,颐先赤。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这些均说明了“治未”思想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治疗疾时应当遵守“未先防、既防变、瘥后防复”的治疗原则,临床医者需要在诊治疾初期见微知著,进行系统的防治,以阻断疾的进一步进展。

  《金匮要略》中的治未思想

  医圣张仲景在《黄帝内经》治未的思想上,对其诊断、治疗进行补充完善,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在《金匮要略》中其描述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他提出通过“治未”思想来进行自身调节,如均衡饮食、节制房事、规律起居等以养正防邪气,从而达到疾预防的作用。在《金匮要略》中,许多方药的运用都体现了“治未”的思想,如治疗虚寒下利,运用补脾温之法予以桃花汤;治疗寒饮之腹痛,运用治调心之法予以赤丸方。基于此,笔者运用“治未”思想理论对胃癌患者进行防治,不断提高临床疗效。

  未当先防首重脾胃气机运化

  胃癌的一级预防为因预防,它可预防胃的癌前变发展为胃癌,甚至预防癌前变的出现。胃癌在恶性肿瘤中属于慢性进展的疾,其癌前变主要是指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和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两种理学改变,而大多数患者发展为胃癌也常需历经“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癌变”此六个过程。因此,在疾尚未发展为胃癌之前,应尽早地治疗胃炎、胃黏膜上皮增生等变,减少胃黏膜的损伤,防治以及延缓其发展为胃癌,在治疗时当首重脾胃运化。

  正虚为本,扶助正气

  《黄帝内经》记载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阐述了正气充盛对于保持人体身体健康尤为重要。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正虚邪实是最关键的致原因。胃癌患者大多为本虚标实之证,程偏长,久则损耗气血,使得正气内虚,尤其是脾胃之气日渐衰弱,脾虚运化失职,则气滞、湿热、瘀血、痰饮等理产物聚集于胃内难以消散而发为胃癌。因此,在患者未发或未发展为胃癌之前,扶助正气以御邪则至关重要,其既可以预防邪气侵袭机体发生变,也可以消减机体已发生之变。

  固护中土,健脾和胃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等全身机体皆依赖于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的滋养。胃癌位在胃,而脾胃均在中焦,互为表里,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二者升降相成、纳化相依、相互为用。胃癌发生后脾胃运化失常,则气血生化乏源,正气亏虚,后天失养,则易外感与内生邪毒。

  现代研究表明,长期食用腐败变质食品、咸菜、腌制的熏肉等,其胃癌的发率和死亡率均显著升高。流行学研究发现,饮食因素也是导致胃癌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基于“治未”思想,合理健康选用膳食,可避免致癌的高危因素,这对预防癌症的发生甚至改善癌症患者的预后,都有着一定的作用。

  临床中通过对胃癌患者机的研究,发现胃癌患者的位主要在胃,与脾密切相关,正气亏虚为本,痰、瘀、毒相结合为标是胃癌发生的基本机。因此对于胃癌患者的防治,当首重固护中土、健脾和胃,脾胃功能正常则胃难生,且健脾和胃之法,亦可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命周期与生活质量。

  既须当防变圆机活法择方

  胃癌的二级预防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即既防变,为治未思想的第二层含义。《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脉证》中记载的“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不遗形体有衰,则无由入其腠理”,即指在早期进行辨证治疗,截断情发展,防止情传变。但由于肿瘤类疾易发生转移,肿瘤细胞易从原发部位,转移扩散至身体任何部位甚至全身,进而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国医大师周仲瑛认为,肿瘤之根是癌毒留结,而肿瘤转移之因是癌毒走注。因此,在肿瘤初期,就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中医五行生克理论及经络表里关系,在治疗时,既重视已之脏,又重视未之脏,防止肿瘤的进一步扩散和转移,此为医圣张仲景“早治疗”思想的具体体现。

  分清虚实,攻补兼施

  目前对于胃癌患者的治疗,早期行手术治疗效果较佳,但由于该隐匿,待发现确诊时多至中晚期,已发生癌细胞转移,难以进行手术治疗,故多采取放疗及化疗治疗。而中医药对于胃癌的治疗,在早、中、晚期均有一定的疗效,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周期。胃癌是因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调,气滞、湿热、瘀血、痰饮互结而成,故在治疗时除采用健脾和胃法,也当联合“攻”法同时使用。胃癌患者在早期多以邪实为主,兼夹正虚,故治疗当以“攻”法为主,中期多虚实夹杂,治疗时当攻补兼施,晚期多以正虚为主,治疗时当以“补”法为主。临床中运用攻补之法进行治疗时,当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情阶段等综合辨证。如患者早期可能以胃脘部胀痛不适或泛吐酸水或隐痛为主,中晚期时出现腹部疼痛剧烈、纳差等,且伴随患者形体消瘦,故在治疗时当灵活使用健脾和胃、消积散结、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方法,尤其情呈虚实夹杂时当联合使用。

  灵活选方,提高疗效

  在《金匮要略》中,对于胃癌症状的描述较多,且有治疗的方药相对应。在临床辨证时使用其中的方药,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如患者有胃脘胀闷不适、泛酸嗳气、消化不良等胃气蕴滞症状时,予以枳术汤、旋覆花汤、厚朴三物汤、半夏厚朴汤等以理气行气;如患者有胃脘刺痛拒按,甚至可触及肿块,舌暗有瘀点等气滞血瘀症状时,可予大黄䗪虫丸、抵当汤、鳖甲煎丸、桂枝茯苓丸等加减以下血逐瘀,且现代研究发现该方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如患者有腹胀喘促、呕吐痰涎、头晕目眩等痰饮阻滞症状时,可予以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汤等加减,均有一定疗效。故在治疗时,针对患者不同的症状机,需灵活选方,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命周期。

  瘥后补虚防复多从虚劳论治

  胃癌的三级预防为行手术治疗或放化疗治疗后,需要防止患者灶出现复发或转移,即瘥后防复,为治未思想的第三层含义。患者行手术或放化疗治疗后,虽邪气已除,但正气亏虚,气血耗竭,易内生或外感邪毒,导致疾再次复发甚至转移。在《灵枢·百始生》中描述为:“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因此,胃癌患者,术后当重视补虚、扶助正气、调摄养生、定期复查这一原则。扶助正气是提高患者自身抗癌的能力以达到“养正积自除”的目的,且可以延缓情的进展,使得患者“带瘤生存”,并且可以预防肿瘤的发展及转移,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及提高生存质量。因胃癌患者在行手术或放化疗之后,正气亏虚,胃气衰败,根据临床表现属于中医“虚劳”范畴。在《金匮要略》中对于该类疾的治疗,多予以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薯蓣丸、芎归胶艾汤等加减,并且顺应节气调养,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原则,避风寒、畅情志、节房事、慎起居。现代药理学研究亦表明,扶正之黄芪建中汤,具有明显提高自身抗癌能力及抑制肿瘤发展及转移的作用。

  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逐渐演变发展的过程,尽管在《金匮要略》中无具体名相对应,但通过其“治未”思想的指导,与现代医学中胃癌的三级防治思想相结合进行中西医结合防治,在肿瘤细胞的发展、转移及复发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可明显提高胃癌患者的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廖晓 韩天祺 王子豪 张淼 青海大学)

分享: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kuaixun/2023-12-19/710287.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