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宝藩

  沈宝藩,1935年出生,男,汉族,上海市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内科教授、主任医师、首席专家。1960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参加“全国第二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中医,结业后来疆工作至今,1970年拜师名医赵锡武、魏龙骧。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应急专家委员会委员,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的传承传统医学特别贡献奖,连续2次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优秀指导老师,连续3次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沈宝藩从事临床内科、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年,擅长诊治心脑血管老年内科疑难,特别是针对脑中风、冠心的临床研究,提出了痰瘀同治法,有着独到之处。研制出“平肝脉通片”、“化痰脉通片”、“补气脉通片”治疗中风、冠心,临床疗效显着。开发利用当地民族药材,研制出“西红花康复液”用于心脑血管的防治,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创立“心疼宁”治疗冠心心绞痛,被收入《全国名医名方》一书。近十年重点参与全国老年和脑急症中医科研工作,其中中风临床科研工作获卫生部乙级重大科技成果奖。先后出版了《成孚民医案医话选》、《沈宝藩临证经验集》、《沈宝藩临床经验辑要》等着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痰瘀同治法治疗中风160例分析》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西红花康复液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获首届国际民族医药研讨会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通瘀化痰法痰瘀同治心脑血管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复方降脂颗粒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乌鲁木齐市和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化痰脉通片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脑脂代谢的影响”、“沈宝藩临床诊疗经验及传承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疆维汉民族冠心秽浊痰阻证基因组学分析及与地域因素交互作用研究”等科研课题共3项。继承人洪军、王静,现均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工作。

  沈宝藩担任第2~4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世纪80年代中期,沈宝藩对老年心脑血管的苔脉征象进行长期观察分析统计后发现,血瘀和痰浊与其密切相关。参阅大量文献,结合新疆地理环境特点,沈宝藩发展“痰瘀同源、痰瘀同、痰瘀同治”的学说,提出心脑血管的痰瘀同治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他带领中风科研组潜心研制了平肝脉通片、补气脉通片、化痰脉通片,各有针对防治心脑血管,疗效显著。作为院内制剂,三种脉通片价格便宜,广受信赖,年产值达三四百万元。后又研制出防治老年血管的西红花康复液。1994年在美国召开的首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会上,沈宝藩专门做了关于西红花康复液的学术报告,受到好评。

  回顾成才之路,沈宝藩认为,除了自身的勤奋,还必须感谢新疆各族人民的信任、诸多前辈的栽培以及机遇的眷顾。他尤其感谢老领导林士笑的提携。1970年,时任卫生部医政司司长林士笑被下放到新疆任自治区革委会政工组副组长,因住院期间,得到沈宝藩悉心治疗。林士笑出院后,要求沈宝藩护送他回京疗养。上了火车,林士笑正色问:“知道为什么让你跟我去北京吗?”沈宝藩一愣:“不是护送您回京吗?”林士笑微微一笑:“我看你是可造之才,想带你去北京好好学习深造。”

  到了北京,在林士笑的安排下,沈宝藩白天在阜外医院参与查房会诊,晚上随中国中医研究院赵锡武、北京医院魏龙骧两位名老中医抄方。后来,林士笑又安排他到天津和上海学习。这段时期的深造为沈宝藩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沈宝藩说,自己在医术上的精进,得益于林士笑的培养,而后期的学术弘扬,则离不开王永炎院士的帮助。上世纪80年代,时任北京中医学院院长的王永炎拟出一份中风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请各地卫生厅委派专家研讨。沈宝藩提出了一些中肯的修改意见,令王永炎印象深刻。王永炎牵头成立全国中风科研协作组时,力邀沈宝藩加入。二人结下了深厚友谊,此后中医界有什么重大学术活动,王永炎总少不了邀请沈宝藩参加。对此,沈宝藩一直深怀感激。

  医者仁心,德术双馨

  2010年,《沈宝藩临证经验集》出版,王永炎手写序言。他写道:“沈学长性格直爽,待人谦和宽厚,肯为团队献身,尤其是澹定淡雅的品德学风实令人敬佩。”

  沈宝藩的弟子们对此深有体会。玛依努尔说:“我的成长离不开他。”在新疆中医学院读书时,沈宝藩一次课上翻看她的笔记,对她工整的字迹大加赞赏。从那时起,他就经常关注鼓励玛依努尔。玛依努尔1994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新疆自治区中医医院工作,1995年开始跟随沈宝藩抄方学习,后又成为其学术继承人。

  “对我们少数民族同志,沈院长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语言的关系,怕我们理解不到位,有难度的方子,他总是反复讲解。”玛依努尔说,沈宝藩给民族医生点亮一盏明灯。

  对少数民族患者,沈宝藩更是格外操心。一遇到少数民族患者,沈宝藩就变“唠叨”了。其实,沈宝藩自身就懂一些维吾尔语,但他不放心,自己说完了还要找翻译再讲一遍,生怕患者错听漏世纪80年代中期,沈宝藩对老年心脑血管的苔脉征象进行长期观察分析统计后发现,血瘀和痰浊与其密切相关。参阅大量文献,结合新疆地理环境特点,沈宝藩发展“痰瘀同源、痰瘀同、痰瘀同治”的学说,提出心脑血管的痰瘀同治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他带领中风科研组潜心研制了平肝脉通片、补气脉通片、化痰脉通片,各有针对防治心脑血管,疗效显著。作为院内制剂,三种脉通片价格便宜,广受信赖,年产值达三四百万元。后又研制出防治老年血管的西红花康复液。1994年在美国召开的首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会上,沈宝藩专门做了关于西红花康复液的学术报告,受到好评。

  回顾成才之路,沈宝藩认为,除了自身的勤奋,还必须感谢新疆各族人民的信任、诸多前辈的栽培以及机遇的眷顾。他尤其感谢老领导林士笑的提携。1970年,时任卫生部医政司司长林士笑被下放到新疆任自治区革委会政工组副组长,因住院期间,得到沈宝藩悉心治疗。林士笑出院后,要求沈宝藩护送他回京疗养。上了火车,林士笑正色问:“知道为什么让你跟我去北京吗?”沈宝藩一愣:“不是护送您回京吗?”林士笑微微一笑:“我看你是可造之才,想带你去北京好好学习深造。”

  到了北京,在林士笑的安排下,沈宝藩白天在阜外医院参与查房会诊,晚上随中国中医研究院赵锡武、北京医院魏龙骧两位名老中医抄方。后来,林士笑又安排他到天津和上海学习。这段时期的深造为沈宝藩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沈宝藩说,自己在医术上的精进,得益于林士笑的培养,而后期的学术弘扬,则离不开王永炎院士的帮助。上世纪80年代,时任北京中医学院院长的王永炎拟出一份中风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请各地卫生厅委派专家研讨。沈宝藩提出了一些中肯的修改意见,令王永炎印象深刻。王永炎牵头成立全国中风科研协作组时,力邀沈宝藩加入。二人结下了深厚友谊,此后中医界有什么重大学术活动,王永炎总少不了邀请沈宝藩参加。对此,沈宝藩一直深怀感激。

  医者仁心,德术双馨

  2010年,《沈宝藩临证经验集》出版,王永炎手写序言。他写道:“沈学长性格直爽,待人谦和宽厚,肯为团队献身,尤其是澹定淡雅的品德学风实令人敬佩。”

  沈宝藩的弟子们对此深有体会。玛依努尔说:“我的成长离不开他。”在新疆中医学院读书时,沈宝藩一次课上翻看她的笔记,对她工整的字迹大加赞赏。从那时起,他就经常关注鼓励玛依努尔。玛依努尔1994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新疆自治区中医医院工作,1995年开始跟随沈宝藩抄方学习,后又成为其学术继承人。

  “对我们少数民族同志,沈院长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语言的关系,怕我们理解不到位,有难度的方子,他总是反复讲解。”玛依努尔说,沈宝藩给民族医生点亮一盏明灯。

  对少数民族患者,沈宝藩更是格外操心。一遇到少数民族患者,沈宝藩就变“唠叨”了。其实,沈宝藩自身就懂一些维吾尔语,但他不放心,自己说完了还要找翻译再讲一遍,生怕患者错听漏听了一个字。

  沈宝藩是在巡回医疗的过程中自学了维吾尔语。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医院经常组织巡回医疗,每次至少下乡3个月。作为医疗骨干,沈宝藩踊跃报名,几乎次次参加。为方便与少数民族沟通,沈宝藩自学了基本的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

分享: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hangye/mingyi/2023-08-15/692872.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