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述评丨多些“韧性”,打赢“遭遇战”

  • 2021-12-02 14:00:54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图说:11月25日,浦东香梅花园封闭管理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摄

方翔/文

“楼解封了,我的‘封楼日记’也迎来终篇。经此一‘疫’,我相信大家会更加坚定:多些理解,少点焦虑,齐心协力,跑赢疫情!”

这两天,一位新华社记者在上海亲历闭环管理期间撰写的“封楼日记”在网上热传。从深夜遭遇紧急封楼,到有关部门耐心化解“传言”,再到精准解封,“封楼”期间,他见证了一座城市和医务、居委会等工作人员应对“疫情遭遇战”的精准、高效、熟练、从容。

在复杂多变的战场上,可能一天也遇不到对手,也可能下一分钟就与对手相遇。“遭遇战”,从军事角度来说,就是在战场上突然与对手狭路相逢。在战场上,“遭遇战”考验的是一支军队应对突发状况的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而在“疫情遭遇战”中,考验的则是一座城市的韧性。

刚刚结束的十一届市委十二次全会强调,要“构筑起充满韧性的疫情防控铜墙铁壁。”韧性城市有两个最显著要点:免疫能力强、恢复能力强。疫情防控首先是要毫不放松,始终保持高度警醒,紧盯关键点关节点,从严从紧从细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这无疑是构成“铜墙铁壁”最为重要的基础。但是“免疫力”再强,也有被攻破的风险,因而疫情防控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更不能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最新情况做出相应对策。

从11月25日晚至26日晚,上海多家医院陆续发布消息称,根据国家和上海疫情防控要求,即刻起暂停门急诊医疗服务。闭环管理期间,在广大市民群众积极配合下,各家医疗机构充分利用互联网医院等形式,坚持医疗服务“不断线”。11月29日,本轮疫情中涉及闭环管理的医疗机构全部结束闭环管理,全面恢复门急诊医疗和核酸检测服务。

这么多医疗机构暂停门急诊医疗服务,这在过去是从未发生过的,但是因为疫情防控发生了,这考验着有关部门对医疗资源协调配置的能力,也检验着一座城市治理的高效与否,更是城市韧性的重要体现。

韧性,不仅体现在突发情况下城市资源配置的“艺术”,更是通过激活“人”在城市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让城市能够快速恢复正常运行。

“已经通知了作业会送来的,家长还是迫不及待地在楼下等作业……”11月26日,浦师附小教师丁熙琼为“被封”的浦东新区香梅花园一期小区85个孩子送作业的视频“火”了。据这位老师介绍,疫情发生后,学校给居家健康观察的学生及家长写了慰问信;德育教师和班主任在线给孩子做心理辅导,减轻紧张焦虑心态;有的班级还进行了集体视频连线。这些点点滴滴,似乎都是小事,但从这些小事,却可以看出责任、互助、奉献……并产生一种巨大且无形的力量,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见证着一座城市的同心聚力。

韧性,还体现在应急状态和常态之间的转换,包括预见风险、资源匹配、精准防控等。一位同行在朋友圈发了这一段文字:他去浦东新区三林镇的香樟苑小区采访时,通过叫车软件想打车,但是很多司机都不接单,一位司机接单之后看到地址,也请求他取消,他表示,宁愿赔钱也不希望健康码变黄色。这位同行在文字后配上自己的绿色健康码,以此来展现上海在疫情防控中的精准。正如钟南山院士近日公开表示,疫情的难题在于怎么平衡,一方面要重启经济,另一方面要控制好疫情,这需要精准防控,但是不意味着要层层加码。

怎样以最短的时间、以对市民影响最小的方式,完成动态清零?在每次“疫情遭遇战”中所采取的“战术”肯定会各不相同,但只要城市能够构筑起充满韧性的疫情防控“铜墙铁壁”,无论面对怎么样的情况,都可以从容应对,并争取在最快的时间内打赢这一场遭遇战,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加安全,这也是建设人民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jiankang/2021-12-02/559473.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