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中医药人才库

痛风(别名:历节、浊瘀痹、痹证)

病症,部位,泌尿外科

导航

概述

  因高尿酸血症导致关节出现疼痛

  关节红、肿、热、痛,甚至影响活动

  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男性更易患痛风

  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管理的疾

病因

  一、肥胖。肥胖是痛风的危险因素,肥胖不仅增加痛风发生的风险,而且肥胖患者痛风发病年龄较早。

  随着BMI的增加,痛风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而且内脏脂肪与痛风的发生亦密切相关。[3]

  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肥胖均是痛风的危险因素。肥胖可导致胰岛素抵抗,通过多种途径最终导致肾脏尿酸排泄减少。肥胖会引起游离脂肪酸增加,通过影响黄嘌呤氧化酶等的活性增加尿酸的合成。[3]

  二、饮酒。过量的酒精摄入是痛风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啤酒中含有大量嘌呤成分,因此诱发痛风的风险最大。[8]

  饮酒促进血尿酸水平升高的可能原因[8]:

  (1)乙醇刺激人体合成乳酸,乳酸竞争性抑制肾小管尿酸排泄。

  (2)乙醇可通过增加ATP降解为单磷酸腺苷,从而促进尿酸生成。

  (3)某些酒类,如啤酒,长期大量饮用可促进HUA甚至痛风的发生。

  (4)饮酒的同时常伴随高嘌呤食物的摄入,更增加HUA和痛风的发生风险。

  (5)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慢性酒精相关性肝脏疾病与胰岛素水平升高有关,可抑制胰岛素信号通路,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使尿酸重吸收增加,血尿酸水平升高。

  三、高血压。高血压是痛风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对美国居民进行长达9年的随访,发现患有高血压的参与者发生痛风的风险显著高于非高血压者。可能原因是:高血压导致微血管病变后造成组织缺氧,之后血乳酸水平升高,抑制了尿酸盐在肾小管分泌,最终引起尿酸潴留导致HUA;[8]另外,不少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利尿剂,袢利尿剂和噻嗪类利尿剂等均可促进血尿酸水平增加[8]。

  四、高血糖。高血糖高血糖是HUA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嘌呤分解代谢增强、尿酸生成增加,血尿酸水平升高,而HUA可加重肾脏损伤,使肾脏尿酸排泄减少,进一步加重HUA的发生。但血糖与血尿酸水平的变化并非线性相关。[8]

  五、富含嘌呤的食物。富含嘌呤的食物(如肉类、海鲜)可增加HUA/痛风发生风险。[8]果糖是可升高血尿酸水平的碳水化合物,可促进尿酸合成,抑制尿酸排泄,故含果糖饮料等的大量摄人可使血尿酸水平升高。

  六、某些药物。袢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发生痛风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64和1.70。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 mg/d)、环孢素、他克莫司和吡嗪酰胺等可促进血尿酸升高,增加痛风的发生风险。

病症

  痛风患者常会出现突发一个或多个关节重度疼痛,多于夜间突然起病,还会出现关节红、肿、皮温升高,关节表面皮肤红紫、紧张、发亮等。最初几次发作通常仅累及一个关节,持续几天,常于2周内自行缓解,然后症状完全消失。但如果病情加重并在发作后不积极治疗,将会导致更频繁发作并可波及多个关节,发作可达3周或更久。反复发作可导致痛风加重且呈慢性发展,造成病变关节畸形。最后,由于尿酸盐结晶不断在关节和肌腱周围沉极造成损害以致关节活动逐步受限。[20]

  无症状期

  仅有波动性或持续性高尿酸血症,但尚未发生痛风(表现为关节炎、痛风石及尿酸性肾结石)。从血尿酸增高至症状出现的时间可达数年,有些可终身不出现症状。

  急性关节炎期及间歇期

  多在午夜或清晨突然起病,关节剧痛,数小时内到达高峰,受累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首次发作累及单一关节,单侧第1跖趾关节最常见;

  发作呈自限性,多于2周内自行缓解,红肿消退后受累关节处皮肤脱屑;

  可伴高尿酸血症,但部分急性发作时血尿酸水平正常;

  关节液或痛风石中发现尿酸盐结晶;

  可伴有发热。

  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期

  痛风石是痛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典型部位在耳廓,也常见于关节周围以及鹰嘴、跟腱、髌骨滑囊处。痛风石的外观为大小不一的、隆起的黄白色赘生物,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慢性关节炎多见于未规范治疗的患者,受累关节非对称性不规则肿胀、疼痛,关节内大量沉积的痛风石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导致患者出现关节畸形,尤其在手和足,并可造成残疾。

  肾脏病变症状

  病程较长的痛风患者可有肾脏损害,其症状也非常典型,需要警惕。

  痛风性肾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为夜尿增多、低比重尿、低分子蛋白尿、白细胞尿、轻度血尿及管型等。晚期可出现肾功能不全及高血压、水肿、贫血等。

  尿酸性肾结石:可从无明显症状至肾绞痛、血尿、排尿困难、肾积水、肾盂肾炎或肾周围炎等表现。

  急性肾衰竭:大量尿酸盐结晶堵塞肾小管、肾盂甚至输尿管,患者会突然出现少尿甚至无尿,可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伴随症状

  除常见的关节相关症状外,患者有时还会出现其他症状,包括:发热(体温可达38.5° C以上),心率加快(心动过速),全身不适感,畏寒(罕见)等。

就医

  1、血尿酸测定,男性血尿酸值>7mg/dl,女性>6mg/dl为高尿酸血症。尿尿酸测定,低嘌呤饮食5天后,24小时尿尿酸排泄量>600mg为尿酸生成过多型(约占10%);<300mg提示尿酸排泄减少型(约占90%)。在正常饮食情况下,24小时尿尿酸排泄量以800mg进行区分,超 过上述水平为尿酸生成增多。这项检查对有痛风家族史、年龄较轻、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伴肾结石的患者更为必要。对于尿酸盐检查,偏振光显微镜下表现为负性双折光的针状或杆状的单钠尿酸盐晶体,急性发作期可见于关节滑液中白细胞内、外,也可见于痛风石的抽吸物中; 发作间歇期也可见于曾受累关节的滑液中。

  2、病变相关部位的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查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了解骨关节疾病的病变部位与损伤程度。急性发作期仅见受累关节周围非对称性软组织肿胀;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可见关节软骨、骨质破坏,甚至关节脱位、病理性骨折等。MRI有幼于痛风沉积物的定位,可以显示深部组织病变。超声检查可见痛风结节的典型表现。

治疗

  痛风治疗:及早饮随低食物降低血中尿酸值预防组织中尿酸进一步沉积;防止尿酸结石形成,减少由此导致的严重关节损伤、肾功能损害。

  一般治疗措施

  调整生活方式有助于痛风的预防和治疗。预防尿酸的过量产生,饮用随低食物促进尿酸排泄,达到预防痛风的目的;痛风会因为尿酸在各个脏器的沉积,导致脏器微循环障碍,要积极防止心、脑血管及肾脏并发症。[11]限制饮酒。酒精在发酵过程中会消耗人体大量水分并产生大量嘌呤,人体内嘌令含量越多,代谢产生的尿酸就越多,同时酒精刺激肝脏也会产生尿酸,而这会增加痛风的发病率和痛风对人体的危害。[5]对于肥胖的痛风患者,在关注血尿酸的同时,注意引导患者规律运动,监测血压、血糖、血脂、肝脏转氨酶等指标,给予综合治疗,维持血尿酸达标,尽可能减少受累关节数。[3]避免暴食、酗酒、受凉受潮、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穿舒适鞋,防止关节损伤,慎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如某些利尿剂和小剂量阿司匹林等。防治伴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12]

  急性期治疗

  痛风急性发作期推荐及早(一般应在24h内)进行抗炎止痛治疗,非甾体消炎药(NSAIDs)、秋水仙碱和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抗炎镇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急性发作期不进行降酸治疗,但已服用降酸药物者不需停用,以免引起血尿酸波动,导致发作时间延长或再次发作。

  1.

  非甾体类消炎药对缓解关节疼痛及肿胀通常有效,常用药物:吲哚美辛、双氯芬酸、依托考昔等。疼痛和炎症缓解后,应继续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以防症状再次出现。

  2.

  秋水仙碱是传统的治疗药物,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对非甾体类抗炎药有禁忌者建议单独使用低剂量秋水仙碱,低剂量秋水仙碱(1.5mg/d~1.8 mg/d)有效,不良反应少,在48小时内使用效果更好[9]。

  3.

  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非甾体类消炎药、秋水仙碱治疗无效或禁忌、肾功能不全者,在痛风急性发作期,短期单用糖皮质激素(30mg/d,3天),其疗效和安全性与非甾体类消炎药类似。

  此外,还可使用其他镇痛药、休息、夹板固定和冰敷来减轻疼痛。

  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治疗

  对急性痛风关节炎频繁发作(>2次/年),有慢性痛风关节炎或痛风石的患者,应行降尿酸治疗,将患者血尿酸水平稳定控制在6 mg/dl(358 μmol/L)以下,有助于缓解症状,控制病情。痛风患者在进行降尿酸治疗时,用药应参考发生高尿酸血症的机制,采用个性化用药方案,如抑制尿酸生成推荐使用别嘌醇或非布司他;促进尿酸排泄时推荐使用苯溴马隆、丙黄舒。

  别嘌醇:

  推荐成人初始剂量一次50 mg、1~2次/天,每次递增50~100 mg,一般剂量200~300 mg/d,分2~3次服,每日最大剂量600 mg。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皮疹、药物热、肝酶升高、骨髓抑制等。

  非布司他:

  起始剂量为20mg,每日一次,大剂量可能导致血尿酸值急速降低反而诱发痛风性关节炎(痛风发作)。患者可在服用20mg非布司他4周后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血尿酸值逐渐增量,每次增量20mg。最大日剂量为80mg。给药时,无需考虑食物和抗酸剂的影响,详情请遵医嘱。该药物是一款新型降尿酸药物,可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不良反应主要用肝功能异常,腹泻等。

  苯溴马隆:

  初始剂量25mg/d,最大剂量100mg/d。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皮疹、肾绞痛、粒细胞减少等,罕见严重的肝毒性。

  丙磺舒:

  初始剂量0.5g/d,最大剂量2g/d。对磺胺过敏者禁用。

  同时,降酸治疗初期,建议使用小剂量秋水仙碱(0.5mg/d~1mg/d)3~6个月,以预防急性痛风关节炎复发。如果患者存在其他基础疾病时,需注意调整药物选择,如患者有慢性肾脏疾病,需先评估肾功能,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使用对肾功能影响小的降尿酸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不良反应。伴发疾病的治疗:痛风常伴发代谢综合征中的一种或数种,如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症、2型糖尿病等,应积极治疗。降压药建议选择氯沙坦或氨氯地平,降脂药建议选择非诺贝特或阿托伐他丁等。

  手术治疗

  必要时可选择剔除痛风石,对变形关节进行矫形等手术治疗。痛风石的手术适应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4]:(1)痛风石导致肢体畸形并引起功能障碍而影响日常生活;(2)压迫皮肤,已经形成或即将出现皮肤破溃;(3)窦道形成,粉笔物质渗出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感染;(4)关节活动障碍,神经受压出现卡压症状。

  痛风石直径1.5 cm者争取尽早手术。大部分痛风患者通过药物即可控制病情发展,而少数患者经内科治疗后,疗效不佳甚至无效,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肌腱,逐渐形成痛风石[13]。12%~15%的痛风患者罹患痛风石。最终表面皮肤破溃,形成溃疡或窦道。研究表明,痛风创面不愈合发生率高达23%,伤口换药时间可达6~8周。平均愈合时间长达4个月,给患者日常生活、心理及肢体功能造成了巨大影响。痛风患者若尿酸控制不理想,急性痛风会反复发作,不利于创面愈合。痛风创面由于血运差,细包再生力弱,创面常常经久不愈。本组患者入院时创基条件较差,且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局部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明显。术前创面每日换药,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湿敷创面,同时应用红光治疗仪行物理治疗,必要时联合应用医疗成本较低的简易负压引流装置,改善创基效果显著。[13]血液中尿酸水平升高是罹患痛风的先兆。痛风这种以关节疼痛发炎为典型症状的疾病最常见于成年男性中。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调查中发现,饮用随低食物可明显降低血液中的尿酸水平。小组选取了近4.6万名40岁以上无痛风病史的男性,进行为期12年的跟踪调查。喝随低食物的人,血液中尿酸水平会明显降低。[16]

  中医治疗

  据大量中医典著,“浊瘀”是贯穿痛风疾病始终的一个疾病病机证素,提示在临床治疗中可考虑使用祛湿化浊药和祛湿化瘀药。

注意

  痛风(Gout)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关节炎类型,各个年龄段均可能罹患本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痛风患者经常会在夜晚出现突然性的关节疼,发病急,关节部位出现疼痛、水肿、红肿和炎症,疼痛感慢慢减轻直至消失,持续几天或几周不等。痛风发作与体内尿酸浓度有关,痛风会在关节腔等处形成尿酸盐沉积,进而引发急性关节疼痛。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痛风主要包括急性发作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关节残疾、肾功能衰竭等症状。痛风发病的诱因主要是食用了富含大量嘌呤的食物。对于痛风主要有药物治疗法和饮食治疗法两种方法。治疗痛风的药物主要有非甾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但目前药物治疗方法使用较少;饮用随低食物是比较普遍和健康的治疗方法。减少食用高嘌呤食物、高脂类食物,如肉类、野味、海鲜、含酵母食物和饮料等;尽可能饮用随低食物可将尿酸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减少食用肉类、野味、海鲜、含酵母食物和饮料等限制饮酒。酒精在发酵过程中会消耗人体大量水分并产生大量嘌呤,人体内嘌呤含量越多,代谢产生的尿酸就越多,同时酒精刺激肝脏也会产生尿酸,而这会增加痛风的发病率和痛风对人体的危害。

  饮食推荐

  大量饮水,每日2000 ml以上。

  增加新鲜蔬菜的摄入。

  饮食禁忌

  限酒,特别是啤酒。

  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常见高嘌呤水平食物包括:动物内脏、猪肉、牛肉、羊肉、贝类、凤尾鱼、沙丁鱼、金枪鱼等。

  减少富含果糖饮料的摄入。

  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体重及腰围、增加体育运动至中等水平。

  具体来说,痛风患者应遵循下述原则:

  保持体重。

  规律饮食和作息。

  规律运动。

  禁烟。

  停用可导致尿酸升高的药物。

图解